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培养管理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0年)

发布者:  时间:2021-03-29 08:18:14  浏览: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0年)

学位授予单位

名称:38238a威尼斯欢迎你

代码:10203

( 类 别 )

名称:中国史

代码:0602

级别

2021630


一、本报告是在学位授权点完成自我评估后,根据自我评估结果和专家评议意见,对学位授权点的全面总结,分为三个部分: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自我评估工作开展情况和持续改进计划。

二、本报告按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分别编写,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只编写一份总结报告。

三、封面中单位代码按照《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学位与研究生管理信息标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2004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教育部《高等学校代码》(包括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填写;学术学位授权点的学科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11年印发、2018年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填写,只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授权学科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填写;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类别名称及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填写;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授权级别选博士

四、本报告采取写实性描述,能用数据定量描述的,不得定性描述。定量数据除总量外,尽可能用师均、生均或比例描述。报告中所描述的内容和数据应确属本学位点,必须真实、准确,有据可查。

五、本报告的各项内容须是本学位点合格评估自评阶段5年内的情况,统计时间以自评阶段第512月底为截止时间。

六、本报告所涉及的师资内容应区分目前人事关系隶属本单位的专职人员和兼职导师(同一人员原则上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

七、本报告中所涉及的成果(论文、专著、专利、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奖励等)应是署名本单位,且同一人员的同一成果不得在不同学术学位点或不同专业学位点重复统计或填写。引进人员在调入本学位点之前署名其他单位所获得的成果不填写、不统计。

八、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一律按国家有关保密规定进行脱密处理后编写。

九、本报告文字使用四号宋体,字数不超过8000字,纸张限用A4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目标与标准

1.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国史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或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具有较强适应性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2学位标准

符合本学科特点,与本单位办学定位及特色相一致的学位授予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执行情况。

2.基本条件

2.1培养方向

本学科现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专门史、中国历史地理学4个方向。

中国古代史方向在秦汉、辽金、明清断代史基础上,突出家庭伦理秩序的建构研究;结合东北区域特色,加强辽金、明清时期民族关系、边疆治理问题研究,客观揭示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秦汉家庭秩序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中国近代史方向近代东北移民、生态环境,民国城市失业、就业问题研究特色鲜明,闯关东历史与文化研究全国领先,东北移民史资料整理与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较为全面揭示近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演变及其规律。

中国专门史方向以满族历史与文化博士特需项目为依托,形成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重视满文档案与谱牒资料的应用,对满族历史文化进行多角度研究。满族萨满教历史与现状研究,家谱、档案与满族史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中国历史地理学方向依托地缘优势,在清代早期及晚清民国时期东北边疆地缘政治、经济、区域生态史等领域形成特色,东北边疆史与国家安全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任教师能熟练运用英、日、俄、满等多种语言进行文献解析。

2.2师资队伍

本学科以“开放、流动、竞争、合作”为原则,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实现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30人具有博士学位,占81.1%1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外籍教师1人。有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吉林省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方向一名称

中国古代史

专任教师数

10

正高职人数

2

序号

出生

年月

最高学位

专业技术

国内外

主要学术兼职

培养博士生

培养硕士生

招生

授学位

招生

授学位

1

许淑杰

197110

博士

教授

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吉林省民族学会与民俗学会理事

7

2

12

15

2

孙守朋

197607

博士

教授

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

0

0

7

3

3

薛洪波

197601

博士

副教授

中国秦汉史学会会员

0

0

5

2

4

张宏

197805

博士

副教授


0

0

1

0

方向二名称

中国近代史

专任教师数

9

正高职人数

3

序号

出生

年月

最高学位

专业技术

国内外

主要学术兼职

培养博士生

培养硕士生

招生

授学位

招生

授学位

1

范立君

197007

博士

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10

2

25

23

2

谭玉秀

197507

博士

教授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

0

0

17

9

3

刘扬

198205

博士

副教授

中国社会史学会会员;中国近代社会史学会会员

0

0

3

2

4

邱广军

196911

博士

副教授

中国社会史学会会员;吉林省民族学会理事

0

0

3

2

方向三名称

中国专门史

专任教师数

10

正高职人数

6

序号

出生

年月

最高学位

专业技术

国内外

主要学术兼职

培养博士生

培养硕士生

招生

授学位

招生

授学位

1

薛柏成

196602

博士

教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吉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

9

1

11

10

2

孙明

197612

博士

教授

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

0

0

5

3

3

姜小莉

197905

博士

教授

吉林省民族学会理事;吉林省满族说部学会常务理事

0

0

4

2

4

聂有财

197806

博士

副教授

中国民族史学会会员

0

0

3

2

方向四名称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专任教师数

9

正高职人数

4

序号

出生

年月

最高学位

专业技术

国内外

主要学术兼职

培养博士生

培养硕士生

招生

授学位

招生

授学位

1

赵欣

197503

博士

教授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吉林省政协文史委专家

0

0

5

2

2

夏宇旭

197412

博士

教授

辽金史学会理事;四平市纳兰性德研究会副会长

0

0

7

3

3

吴忠良

197205

博士

教授

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会会员;日本早稻田大学东洋史学会会员

1

0

5

2

4

林德春

196201

学士

副教授

吉林省民族学会理事

0

0

9

13















2.3科学研究

本年度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一般项目2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已连续7年累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吉林省民委项目1项,申请专利1项,新增科研经费68.8万元,师均科研经费1.86万。专任教师发表省级以上学术论文24篇,其中重要期刊5篇、CSSCI期刊6篇,CSSCI扩展版、核心期刊7篇。邀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学6人次;满族博物馆、历史文物馆年接待来访1000余人次。

2.4教学科研支撑

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省一流学科,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省级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7个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在校内建立了融民间文化发掘整理、资料收藏展示、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满族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谱牒整理实验室、满学文献资料室、地方文献特藏室。馆藏满族民俗文物2000余件,八旗谱牒1000余份。建有遍及东北三省和新疆等地的17个满族文化研究和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5奖助体系

获校优秀硕士论文4篇; 8人获校优秀毕业生称号;1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49人获“普通学业奖学金”。

3.人才培养

3.1招生选拔

研究生招生规模、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本年度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报考2062019114人),录取37人,录取比例18 %,生源结构合理。为了保证生源质量采取广泛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的策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招生宣传投入,增强宣传人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3.2思政教育

积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深入挖掘各方向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育的有机融合。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方向设置《中国近代史专题》、《中国民主党派史》课程。不断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现有专职研究生辅导员3人,兼职辅导员2人。配合研究生党支部加强党员管理,落实七项组织生活制度,严格按计划、按程序、按标准发展党员,持续为党的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同时,推行“主辅结合,共建互补、合力育人”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以导师为主,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各学科方向负责人、管理研究生工作的辅导员等为辅的研究生培育体系,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保障。

3.3课程教学

围绕本学位点定位与人才培养总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依据,以涵盖教学活动全过程、切实保障与合理评价教学质量为基本要求,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建设。一是充分调动专业教师与学生参与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过程和应用过程,发挥质量监控主体作用,形成内外充分结合、师生共同参与、建用有效融合的质量监控体系。二是建立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通过良性的信息反馈系统,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3.4导师指导

根据《38238a威尼斯欢迎你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和《38238a威尼斯欢迎你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中关于导师资格认定及管理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强导师队伍的选聘、培训、考核,切实提高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质量。

3.6学术交流

鼓励研究生积极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6人次。

3.7论文质量

根据《38238a威尼斯欢迎你关于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和《38238a威尼斯欢迎你硕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办法》中关于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的相关要求,本学位点对本年度本年度毕业论文进行了自查。本年度学位论文24篇,外盲审不通过1篇。

3.8质量保证

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分流淘汰机制等情况。为使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有章可循,本学位点建立了“三查、二评、三反馈”的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常态化监控与评价。对期末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等实施专项检查,及时改正缺点及不足。

3.9学风建设

要求导师在关注学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保证与每名研究生充分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求实、创新的科研自觉性,以及“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学术精神。通过科研育人,使学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践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与学术导向。

3.10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设由主管院长1人,方向负责人4人,研究生秘书1人,专职管理人员配备合理。在学研究生对专职管理人员满意率分别为98%99%,充分体现出对管理服务的认同。

3.11就业发展

本年度本学位点毕业生总数24人,协议和合同就业20人,升学1人,就业人数及就业率21人(91.3%)。按照就业地区分析,就业地位于中西部地区者总计1人,占比4.2%,就业于吉林省内者18人,占比75%。说明本学科为中西部地区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尤其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按照从事行业分析,毕业生中12人选择了中初等教育单位,占比52.17%。这应与38238a威尼斯欢迎你的培养环境密切相关,来校招聘的单位以中初等教育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居多,就业机会较大。说明本学科为基层教育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培养了较多高层次人才。

4服务贡献

4.1经济发展

在开展地方合作方面,本年度积极参与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满族博物馆、历史文物馆年接待来访200余人次,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

 4.2文化建设

  本学位点积累了深厚的满族文化和东北地域文化资源,依托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东北满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以17个分支基地为辐射点,与地方政府部门开展实质性、高水平的合作,发挥智库作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二、自我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本学位授权点按照“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原则,建立了多层次、多方位的自我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决策指挥系统,条件支持保障系统,信息收集、处理与反馈系统,质量评估系统,质量监控与管理系统,质量文化建设系统。各系统之间相互协作,共同为保障自我评估质量提供服务。

(一)管理组织机构

实行院长领导下,主管科研工作副院长对本单位科研管理工作负责,在对科研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协调、检查、监控。各方向负责人在本单位主管科研工作副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对本学位授权点科研管理工作负责。科研秘书在本单位主管科研工作副院长、办公室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

历史文化学院科研管理队伍情况表

姓名

职务

学历

职称(职级)

孙明

科研副院长

博士

教授

夏宇旭

中国古代史方向负责人

博士

教授

范立君

中国近代史方向负责人

博士

教授

薛柏成

中国专门史方向负责人

博士

教授

赵欣

中国历史地理学方向负责人

博士

教授

李玉梅

科研秘书

博士

管理六级

(二)管理工作流程

1.日常管理:采取督导听课制度,组建了院内督导组由资深教授和管理人员组成(共5人),每学期深入课堂听课,及时给出意见和建议。实行期初、期中、期末检查及巡视制度,对教学秩序、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等全面了解,以保障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2.专项管理。由科研副院长、方向负责人对期末试卷、毕业业设计(论文)、实习管理等实施专项检查,及时改正缺点及不足。组织开展课程考核工作,实施审核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分析,持续改进报告。

(三)管理日程安排

1.宣传动员。20201-2月,根据本学位点定位,合理确定开展工作方式。


2.制定方案。20203-5月,制定师资队伍、学科方向、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和特色、课程教材质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交流、条件建设和制度保障等建设方案。

3.中期检查。20206-10月,组织开展课程建设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考核工作。

4.期末总结。202011-12月,根据期初工作方案,组织开展本年度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制定提升建设方案。

三、持续改进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人才引进比较困难

由于威尼斯官网地处东北地区非省会城市,受区域经济条件、地域气候等因素影响,且限于省属院校的办学层次,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人才引进数量尚不理想,人才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仍较为缺乏,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2.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有待加强

目前,学科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以会议交流为主,与其他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项目不足。下一步应采取有效措施,拓展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提升学科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提高学科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3.高水平科研论文数量较少

教师自身科研水平积累提升与科研指标量化增产之间存在矛盾,新入职教师较多,科研水平提高需要一定时间,科研成果产出较慢,高水平论文数量不多。老教师职称评定完成后,科研积极性不高。

(三)持续改进计划

1.培养引进高端人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通过政策扶持和加大投入招聘国内外优秀博士或高层次人才,加强高素质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加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进、培养力度,为师资建设提供更好的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力争在三年内培养2-3名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引进2-3名在国内外本专业有一定造诣和知名度的领军人物。如列为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将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稳定发挥重要的作用。

2.继续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坚持科学化、人性化管理。

积极鼓励与适当施压相结合,积极为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与国内外进修创造条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筹划举办高水平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有效扩大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争取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30人次。不断提升学科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提高学科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3.进一步完善学科平台支撑条件建设。

本学科现有平台支撑条件厚实,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扩大平台内涵与外延发展,以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支持研究的作用。

4.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

长期以来,本学科一直非常重视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注重历史文化研究中的社会应用价值,能够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理论等方面的指导。以分支基地为依托,与地方政府部门开展实质性、高水平的合作。在今后工作中不断依托研究基地,不断彰显服务社会的功能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