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38a威尼斯欢迎你历史文化学院前身是四平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始建于1958年,1979年独立建系,2002年更名为历史文化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41人,其中专任教师33人,教授7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3人。现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1人,教育部“国培”专家1人,吉林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历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学科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0人。学院曾获“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优秀奖”“全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吉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称号。
学院现有历史学和民族学2个本科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各1个。历史学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现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教育部精品案例1个,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省级研究生精品课2门,省级成人教育在线精品课1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吉林省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智慧课堂教学竞赛奖2次。
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专门史、历史地理学4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其中东北边疆学、清史满族史、渤海史研究具有突出的特色与优势。民族学学科在东北边疆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东北乡村振兴研究等方向特色鲜明。
学院从198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硕士点各1个。2012年获批“满族历史与文化”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实现了学校博士学位培养资格零的突破。中国史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现建有4个省级科研平台,即“满族文化研究基地”“东北谱牒文化研究基地”“东北满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东北满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占地1300m²的满族博物馆、历史文物馆,收藏历史与民俗文物5000余件。建成满学文献和地方文献2个资料特藏室,收藏满文档案3万余册,满族谱牒1200余份,已成为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与保护传承的东北区域中心。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锡伯语(满语)基础语料库建设与研究》《清代东北海疆开发治理研究》《国际地缘政治视角下的近代中国东北界河研究》《清代东北边疆地区渔业经济与民族格局变迁研究》《近代以来日本学者的“学术犯边”与中国学者的“学术戍边”研究》《发展人类学视域下大兴安岭南麓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吉林省边境抵边村落空心化问题研究》等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15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中国史学科以构建东北边疆学术话语体系为宗旨,目前已组织东三省及中俄朝三国交界边疆民族历史文化遗迹调查30余次,东北海疆研究引领学术前沿,“清代吉林东南海岛开发治理”列入2018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在《38238a威尼斯欢迎你学报》开办“满族文化研究”特色专栏,邀请国际知名专家进行“满学论坛”讲座92场,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8次,积极与国际满学研究学者对话交流,已经成为东北区域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东北边疆学研究中心。
学院始终秉承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立足专业特色,依托“党史论谈”“史苑论坛”,探索以“论”育人,以“谈”育才,以“文”化人的育人方式。将专业学习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社会实践锻炼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品格追求。组织师生共建“薪火”宣讲团,共讲“博衍历史大讲堂”,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党史教育实践团被评为吉林省大学生“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石榴花开,青助梅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省级重点项目。